我讀Social Sciences,唔係讀Law
Freely adopted from Catherine's blog
某一天,透過偉大的YouTube,欣賞香港電台區議會選舉論壇。某位掛著法律外衣的候選人(當時仍是候選人,但已落選,下文稱之為落選人)指天篤地對著那位當了十幾年的區議員說一句豪情壯語「我唔識咩係Social Sciences(社會科學),我係讀Law(法律)!」據說令收視上升一倍(即由原先的兩點升至四點),也觸動了我的神經,久久未能釋懷。我想起自己放棄讀Law而選擇Social Sciences的經過。
自小愛說話,長輩都說我將來最適合做律師(大概他們都認為律師是口水多之流)。
中學年代看《壹號皇庭》,看大狀們在法庭雄辯滔滔,放工後風流快活,我都幻想將來的生活會是這樣優皮。當年拿大學選科表格,二話不說就把「香港大學政治與法學」放在首位,港大法律只排在第二位,因為政治法學是雙學位科目,又是新科,考進的幾乎全是全港最佳的尖子,為了「型」,這科目當然是首選。
第三位應該填什麼科目呢?記得到大學聽講座,有人做棟篤笑,講減肥、講性別、講政治、講心理學、講電視講流行曲。我覺得好有趣,聽說都是社會科學會讀到的課題,就把港大社會科學放在第三位。
高考成績出籠,有幸夠資格隨心選科,想深一層不是太愛法律,而考大學已耗盡讀書的精力,讀法律未免太辛苦自己,希望在大學可以過得快樂一點,就把選科表的次序來個大兜亂,放棄以法律及政治與法學為第一二志願,把社會科學放在首位。
為「快樂學習」選讀社會科學
三年大學生活,主修社會學、副修政治及新聞,亦有上心理學經濟哲學歷史甚至美國文化的課堂。除了可以達到「快樂學習」的宗旨,讀社會科學,最大得是更深入了解社會的人和事。每天的生活,看似理所當然,但原來有很多議題十分有趣及值得研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然有人認為社會科學是「無事搵事做」,但學科除了傳授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及關懷社會的心和眼,在商業掛帥的香港社會,尤其罕有。三年後,我慶幸自己是個「社科人」。
可惜的是,這個社會似乎不懂欣賞我們。讀政治的沒有參政機會(君不見多年以來,議會都是被老政治明星佔領,連第二梯隊都沒有上位之日,何初生之犢?)更沒有研究可做(香港的選舉研究只被矮化為純粹的民意調查,更不要期望政黨會花錢進行中立的政策研究),讀心理學的做人力資源管理(以心理學知識為公司請文員),讀文化研究的做公關,讀政治學的只能當個沒有前途的議員助理,讀統計學則成為問卷調查員的管工,更多更多的是畢業後感到前路茫茫,要多讀一張教育文憑壯膽,做理財顧問空姐甚至初級文員的更比比皆是。
雖然行行出狀元,但聽到不少社科同學埋怨自己「好似咩都識」,但不似「專業人士」,出路很闊;但事實是「讀社科搵唔到食」,比起「發三師」,我們不入流,「早知讀BBA好過」。當區議員?哼,又有誰甘心讀了幾年馬克思馬基維利葛蘭西後將一生奉獻給水電喉外牆滲水維修個案?
從上文該落選人的金句,知道我們並不是妄自菲薄,連社會(專業人士)都認為我們次等。讀Law比讀Social Sciences優越,「唔識咩係社會科學」不緊要,反正只是無聊知識,專業、商業才是正道。我欣賞法律界人士及其他專業人士對社會的貢獻,但社會科學亦有其價值。社會發展過程中,會衍生不少現象甚至問題:貧富懸殊、人口結構不均、性別角色轉變、文化變質、社會觀念改變、保育與發展相悖的謬誤?統統都是社會科學家研究的課題,他們一邊冷眼旁觀(理論研究),另一邊以各種方式(發表報告、引起討論,甚至介入事件)積極參與。以生產總值(GDP)來衡量,他們微不足道(只因社科在香港賺不到錢),但他們是社會發展不能失去的重要參與者。
可惜,在香港,賺不到錢的東西,是沒有人感興趣的,所以我很敬佩某些區議員,在無錢無名無利下仍肯為黨和市民付出。畢業後我從事傳媒工作(這都是社科人的主流行業之一),多次遇到以下對話:「社會學係咪即係社工?」「唔係,兩科完全唔同呀!」「你而家做邊行?」「記者。」「係咪即係狗仔隊?」「唔係,做電視記者。」「係咪即係主播?主播搵好多錢喎!」「?」
有太多這些無知的單向思考,就明白社會科學的重要!
欣慰「社科人」贏「法律人」
話說回頭,最後,讀Social Sciences那位擊敗讀Law的候選人,奪得區議會議席。除了可能因為選民不齒落選人的囂張跋扈外,這個故事教訓我們,服務社會,有專業當然好,但法律博士也不一定了解地區行政,最重要的是有人文關懷的精神,了解市民的需要,這些素質是讀/買幾多張「沙紙」都不能獲得的。
作為「社科人」,我感到有一點欣慰。
文:梁慧思
編輯:楊泳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