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反派的邏輯 中國股市
Freely adopted from Brian's blog
謝國忠好像就是這個繁榮市場裏天生的反派,這是一種近似于頑固的執著,還是對經濟規則深刻理解後的理性?得靠自己判斷。
在謝國忠的言論裏,你很難找到令人鼓舞的資訊。這位前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發表的觀點,總是和泡沫、災難、危機這樣的字眼聯繫在一起,這讓很多投資者即使在一個繁榮的市場裏也會有如坐針氈的感覺。
謝國忠好像就是這個繁榮市場裏天生的反派,總是不合時宜的發表著一些令人不快的言論。然而,謝氏那些充滿悲觀色彩的預言,你可以不喜歡,卻很難被忽視,因為它已經屢次得到了市場的印證。
1997年謝國忠憑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準確預言,一戰成名。1997年初,印尼經濟像往常一樣平穩運行--貿易順差仍然很高,出口增加20%多,財政收支平衡;但謝國忠卻在此時發表報告認為印尼經濟將會崩潰,同時他也清楚地看到"亞洲經濟有巨大的結構性問題",這使他在亞洲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就作出了比較準確的判斷。
同年9月份,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兩月有餘,謝國忠又寫了一份香港房地產要下降50%的報告。當時大家覺得是無稽之談。謝國忠解釋說,他主要看的是供應量層面,他看到香港通過控制房地產的供應量來提高價格,人為地吹起一個資本泡沫。
同樣是1997年,當人們都對當時的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的時候,謝國忠判斷中國將出現通貨緊縮,並意識到中國經濟將從短缺走向過剩。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之後謝的觀點被證明是正確的。
這"三大戰役"確立了謝國忠在國際投行界的地位,尤其是加入國際一流投行摩根士丹利後,謝國忠得到了一個更加寬廣的平臺,使得他一躍成為投行界明星式的人物,並且擁有了"三年早知道"這樣充滿讚譽的稱號。2004年著名的《機構投資者》雜誌將其評選為該年度亞洲最佳分析師。該雜誌評價謝國忠"不但有經濟學家銳利的眼光,還有著工科學生對事理的堅持,過去幾年來的預測奇準無比,每次的驚險發言,讓投資銀行主管們冷汗直流"。
但是,經歷了幾乎可以呼風喚雨的時期之後,一向精準的謝氏預言開始受到質疑。依然是堅持唱空,依然是悲觀論調,但其準確性似乎大打折扣。2004年5月,謝國忠首次預警"中國房地產泡沫",到了10月,他更加堅決地表示"上海的房地產泡沫可能還會持續幾個月,不會超過一年"。但同時,摩根士丹利旗下的房地產基金卻大舉進軍房地產市場。謝國忠由此被疑為"跨國資本利益代言人"。
但謝國忠不為所動,依然堅持發表看空中國股市、樓市甚至是世界經濟的言論,這也使他成為了目前中國最具爭議的經濟學家之一。
發生在2006年的"郵件門"事件,使謝國忠的分析師生涯出現了暫時的終結。2006年9月,謝國忠向摩根士丹利內部人員發出了一個題為"對IMF/世界銀行年會的一些觀察"的內部電郵,電郵表示,"新加坡一直標榜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事實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來自為印度尼西亞貪官及商人洗黑錢,現時印度尼西亞已經無黑錢可洗,所以新加坡正在蓋賭場,以便吸引他國的貪污資金"。這一內部電郵很快外傳,並引起了新加坡政府的不滿。最終,迫於壓力,謝國忠不得不離開了他工作9年的摩根士丹利。
從摩根士丹利的意外出走,並沒有讓謝國忠從此淡出公眾的視線,相反,通過連續不斷地發表具有警示作用的言論,謝國忠依然是當今最受關注的經濟學家之一。同時,謝國忠成為了一家資產規模在2~3億美元的私募俱樂部的操盤手,完成了由分析師到實戰派的轉變。
"這主要是個人愛好,應以前的客戶之邀來做這件事,我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沒有確定。"謝國忠對《新世紀週刊》說。
規則不透明的賭場
你在2500點的時候就開始預言行政手段將完成股市從繁榮到崩盤的週期,現在股市已經上了5000點,是不是意味著這個週期即將走到盡頭?
我當時說如果中國股市出現泡沫,如果不干涉,這個泡沫會加一倍。我沒有說看空,而是說泡沫,如果說看空的話,是資金出現問題,那麼股市絕對會往下掉;但在資金過剩的時候,往往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大。但我認為在十七大以後會作一個調整,因為不能這樣一直持續漲到奧運會吧。
你認為中國依然是政策市?
一般的資本市場是為企業提供資本,而中國是一個賭場,讓大家去賭一把,通過它實現財富重新分配。當然,中國的融資功能也有一些,但是,這兩個作用哪個更重要真的很難說。而且這個賭場的遊戲規則還不是透明的,因為你必須要知道政策怎麼變你才能賺錢。
在你最近的文章中,已經開始預測下一次金融危機了,並且認為這次危機的策源地是華爾街,如果說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造成沉重打擊,那麼下一次金融危機會帶來怎樣的危害?
這次主要是美國受影響大,美國的錢用完了,債市崩盤了,就沒有人給美國消費者錢了。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出口會放慢,對中國經濟會起到一個降溫作用。暫時來說不是件壞事情。
為什麼你的預測往往帶有悲觀色彩,你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嗎?
沒有沒有。你要講現實,現在的繁榮很多都是由於債務帶動的,很多繁榮是建立在某些人對現實的誤解上的,現在華爾街公司哪個不是搞債券出身在當頭的。財富的分配,蛋糕做大是靠科學技術,新的生產模式,但現在財富分配都是靠金融遊戲。這是世界經濟比較大的問題,財富集中在一小部分人的手裏,造成了金融資本過多,而消費不足,引起了泡沫。
謝氏預言的思維邏輯
你有一些非常準確的預測,比如東南亞金融危機、香港房地產泡沫,你是如何做到比別人更早的知道事情的真相的?
主要是系統思維。在中國文化裏,系統思維不是很多,因為中國主要是看人的,看誰在起什麼作用;而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系統思維,所有事都是連起來的。因為人都怕痛,痛的時候往往就想吃止疼藥,這樣就把沒有治好的病從其他地方冒出來了,這十幾年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隨著因特網和一些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世界經濟的蛋糕在做大,但是因為這些病一直在從一個地方走向另一個地方,很多人就利用這一現象來創造遊戲,搞財富重新分配,泡沫也由此產生。
但是,你也有一些觀點最後並沒有得到市場的印證,比如股市和樓市的崩盤論,有些批評認為你作出判斷過於草率了?
作為一個分析師,我主要是為基金經理提供一個分析,讓他們注意新的經濟趨勢,因為這個趨勢一般提得早一點比較好。他們會有自己的判斷,判斷什麼時候這種情況會出現。但是如果我面對公眾表達觀點,我需要說得很清楚,比如我1月份說股市泡沫,我就說得很清楚,說股市要漲一倍,並且把這個來龍去脈講的很清楚才行,這就跟基金經理說的時候不一樣。跟基金經理和跟公眾發表觀點的語境是不同的。
你在摩根士丹利做經濟學家的時候,你發表的很多觀點跟公司的實際投資策略往往是相反的,比如你預言樓市要崩盤,但公司卻在加大房地產的投資力度,這怎麼解釋?
這個跟我沒什麼關係,如果觀點不同,他們(投資部門)可以跟我辯論。如果我去幫他們,他們買了什麼東西,我再去宣傳,這就等於是相關交易了,按照法律來講我是要坐牢的。但是我不排除有些人是在這麼做,但我是不會做這樣的事。我的觀點都是要先公開,再跟他們討論的。
有沒有反思過自己的預測,反思那些預測沒有變成現實背後的原因,比如說你漏算了什麼?
有的。比如說石油價格,華爾街把石油價格炒上去之後,歐佩克卻減少生產量,這是我沒有想到的,這麼高的油價,為什麼還減少生產量呢?後來我發現這是歐佩克在跟炒家配合,因為石油價格炒上去對它們是有好處的,所以這個油價持續高位的時間比我想像的要長得多,如果沒有歐佩克的配合,這是不可能的。我沒想到歐佩克會這麼做,因為美國對它是有很大影響力的,而美國又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
你涉獵的領域非常廣泛,有資本市場、中外貿易、房地產,甚至還有環境保護,這種表達慾望是否已經超出了常規經濟學家的範疇?
經濟是系統的,比如環保,是一個成本問題,環境保護對全世界來講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因素,對生產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房地產商潘石屹曾經說過"我不喜歡謝先生像上帝一樣的表達方式",你覺得自己在作出預測的時候是不是也伴隨著一種認為自己手握真理時的傲慢?
寫文章關鍵是要邏輯,要自成體系,如果錯了,要知道你為什麼會錯。最重要的是要理性,不理性的話就非常容易犯錯。
在中國,經濟學家的處境似乎很尷尬,他們總被公眾認為是某個集團的利益代言人,特別是像你這樣具有外資背景的經濟學家,就更容易引起猜疑。你是怎麼看待經濟學家在發表觀點時的立場問題的?
中國文化裏沒有獨立研究這個概念,比如在科舉制度下,你說的話跟考官一致,他就錄取你。所以你現在獨立發表言論,一般的反應就是你是出於什麼目的。科學沒有在中國出現就是出於這個原因,人們不相信你作某種研究僅僅是出於喜歡,中國人不信這個。而且中國人喜歡陰謀論,認為什麼問題都可以通過陰謀論去解決。現在科學是理性思維的結果,中國利用人家理性思維的成果把經濟給搞起來了,但是中國的文化當中有很多東西沒趕上,有這樣一個矛盾。這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改變。
投資理念
關於你離開摩根士丹利,以那樣的一種方式離開,是否有遺憾?
沒有遺憾,在那工作這麼久了,也有點厭倦了。那個電郵是給內部同事看的,目的是給他們提供一些觀點及啟發,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流出外面;現在回頭看,有些文字寫的不夠恰當,但我不認為我的觀點不對。
你離開摩根士丹利後,有超過100家公司邀請你加盟,你卻選擇了操盤私募俱樂部,你是怎麼考慮的?
很多人來問我,這個市場又這麼缺人。操作私募是幫幫原來的客戶做點事,是一個愛好而已。原來做分析師的事情做得太多了,重復了就厭倦,因為那是一個非常繁瑣的工作,要不斷的見客戶,拉關係,打電話。現在不一定要非得說服人家,別人願意聽就聽,不願意聽拉倒。
你操盤私募俱樂部的投資理念是怎樣的?
投資其實跟買青菜蘿蔔一樣,要有好住處最關鍵的。具體來說,首先要行業好,其次要能夠做出規模。行業好是指其增長率要遠快於經濟增長率,而且通常在行業裏,小公司很難生存下來,因為通過整合後行業裏只有大公司才能活下來。
未來我比較看好機械製造業,這和當初中國的輕工業有點類似,當初是因生產成本低,所以許多生產基地都轉移到中國,現在輕工業主要與越南等競爭,因為它們的生產成本可能更低。但中國機械製造業現在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與歐洲,產品品質與它們接近一些的,價格會便宜很多,因此有著很多的機會。
轉貼自 新世紀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