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

四代香港人

四代香港人
Freely adopted from Kelvin Tsang's blog

呂大樂的小書「四代香港人」主要是集中講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人,唔肯將機會留比第二、三代人。

本書都有提第四代人,定義乃是第二代人的子女,七五年後出生的一群。他們生於香港物質最富庶的年代,但得到的選擇卻最少。三歲就開始競爭,大學未畢業已被長輩期望可「未學行先學走」,被嬰兒潮出生的父母嚴格要求,缺乏自我。

呂大樂的結論是,他們現在的問題是太沒有個性,要他們說自己不鍾意甚麼很容易,但要他們說鍾意什麼,就難過登天。

以呂大樂的劃分,第一代人的成長空間,就是他們在求學期間,要求「立大志,講理想」,參與社會運動,被認同是擴闊個人視野,而社會上亦普遍對他們偏激的行動予以包容。

到了第一代人成為社會主流,他們倒轉過來,認為這些社會行動不切實際,理想不能當飯吃。小朋友由入讀幼稚園開始,就應該已為入職作出最好準備,好像坐在隔鄰的不是友伴,而是日後的辦公室敵人。

我們一切都自以為為第五代人著想及鋪路,殊不知我們是額殺了他們的成長空間。

就正正因為父母以為一切需要鋪路,我們認為,現在最有前途的行業,除了照顧人口老化、而出現的保健個人護理外,最有前途的,就是補習生意。說真的,那些天王天后又買半山豪宅、又自製相連單位,到底錢從何來?說穿了,咪又係一班緊張子女多於一切的「第一代人」!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有所選擇,施永青就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十二年免費教育會否減少了他們的選擇?

其實到十二年免費教肯有幾大成效,好取決到底課程編排同學習態度。如課程設計是過深,只又無咩實用價值,反而只會浪費他們多三年時間。

以我第四代人的身份,去看第五代人,九十年代出世的一群,是李麗珊說四百萬小孩的年代,如果經濟許可下,一個十歲的小孩已經要琴棋書畫樣樣皆能,競爭變得百熱化,從小學教育開始競爭,九歲也要爭著做大學生的年代,你說你的生活很忙,沒有空間,九歲孩童又何嘗不是?精英化變成拔尖式的年代,將來的社會棟樑會如何建構我們的香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