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手段」拯救兩房危機
Freely adopted from the Internet
由去年起,美國次按風暴所引發的信貸危機已令美國聯儲局除了施展傳統的貨幣政策外,屢出奇招。聯儲局於去年8月起,就曾與各地央行聯手注資救市、推出定期拍賣工具、提供隔夜周轉資金、推出定期證券借貸工具並擴大對象至證券商等。部分招數如拯救貝爾斯登,更被自由市場主義者所詬病。
上周,美國國會通過並由總統布殊正式簽署由財政部提出拯救面臨資不抵債的房利美(Fannie Mae)及房貸美(Freddie Mac)(合稱兩房),以及一系列紓緩房屋及經濟問題的法案。此事顯示出美國的信貸危機的嚴重,不得不由一向鼓吹自由市場的美國政府,作出更大力度的干預市場措施。為什麼兩房會面對這樣的危機?為什麼美國政府要拯救它們呢?
半官方齊享有特權
在金融市場中佔有很重要地位的兩房,在這新一浪金融危機前,不太為港人熟悉。房利美於1938年成立,是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於美國大蕭條後期推出的其中一招推動經濟措施,旨在為銀行業提供流通性資金,讓國民更易取得按揭貸款自置居所,實現美國夢。
即使壟斷了二級按揭市場,早期由政府全資擁有的房利美經營得並不怎樣。在六十年代末期,由於越戰造成的財務壓力,美國政府遂於1968年把房利美上市私有化了。
至於1970年成立的房貸美(其後於1989年私有化),其成立目的最主要是為取締房利美的壟斷地位,引入競爭。兩房的經營模式很簡單:當銀行需要流動資金時,便向兩房出售樓宇貸款套回現金,而兩房購入貸款賺取息差。它們也會把部分貸款包裝為按揭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在資本市場出售,同時提供擔保,從中賺取擔保費。
儘管兩房是私營企業,政府給予它們半官方機構(GSEs)的特權和享有較寬鬆的監管,政府「不言明」的支持(implicit guarantee)令兩房獲得評級機構的最高評級和投資者的信任。投資者都認為,美國政府會在兩房的債務有問題時出手相救,等同擁有政府的擔保,故此兩房能以低融資成本,輕易地從資本市場上舉債。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過去的按揭貸款呆壞賬偏低,加上兩房獲准購入的貸款信貸質素較佳,監管機構為兩房訂定的最低資本比率一般商業銀行為低,讓兩房可以高達60至80倍的負債比率高槓桿地運作,就像對沖基金一樣!因此,銀行普遍以兩房可購入的按揭做標準來借款予貸款人,按揭手續完成便賣給兩房,令兩房生意滔滔,合共持有約5萬億美元按揭資產(包括持有按揭及擔保按揭證券),佔據了四成多的美國樓宇按揭貸款總數。
不過,兩房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它們私營企業的身份!私營企業自不然要為股東追求高回報和高增長,兩房便使用它們特殊的地位去取得低成本的資金和投資於高風險資產,並以高槓桿地去運作。由2000年開始,美國業界和國會議員便有提出要求兩房大幅減少資產,加上房貸美及房利美在 2003及2004年先後被揭發不正常的會計賬目,監管機構便稍為提高了最低的資本要求,亦限制了兩房的資產增長。
可是,過去一年面對樓價下滑及次按危機,銀行及金融機構都要為持有的按揭資產作撥備以及大幅減債,大大縮減樓按生意。為避免房屋市場的崩潰,美國政府及國會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要求兩房履行它們的社會責任,從去年起就放寬對兩房的資本要求和房貸資產增長的幅度,更提高了兩房可購買貸款的金額,冀望兩房可撑住房貸及融資市場。
利益私有風險國有
雖然兩房背負銀行流動資金提供者,及協助市民置業的重大社會使命,但是私營的身份卻令它們不斷以提升股東的回報為目的。縱使兩房本身的按揭貸款質素較佳,由於過往為了提高回報率,兩房亦有投資於高風險的資產(包括次按),增加了其撥備的規模及虧損的風險。加上其一貫高槓桿的營運模式及龐大的資產規模,兩房嚴重的資本不足,面臨破產。
由於兩房對美國房貸市場的重要性,以及世界各地的央行及大小銀行大量的持有兩房債券,它們真的是「大得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 ﹗為怕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到整個美國金融體系的穩定,美國政府不得不把兩房「攬上身」,無限量提高政府給予兩房的信貸金額,及授權財政部可在必要時購入兩房股票,等同確認了「有政府擔保」的身份。因此,已全面上市的兩房利益是私有化了,但風險卻國有化,轉移到納稅人身上!
兩房最終會否令納稅人輸錢還是未知數。但對其債權人來說,擁有Aaa/AAA的兩房債券還是很穩健的。穆廸便發出分析報告指出,事件對亞洲影響輕微。另外,類似兩房運作的亞洲房貸機構,與兩房最大的分別便是它們均由當地政府全資擁有和監管,並擁有政府的支持。同時,公營機構的首要任務並非追求高回報,營運較保守,負債比率也較低。它們相對細小的資產規模,亦未足以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故此,這些機構並不會引發像兩房所帶來的威脅。
資本市場公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